面临三重挑战 首个南大洋秋季科考是种什么体验?

内容摘要而就在前不久,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进行了首个秋冬联合航次,大家是怎么在极寒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?总台央视记者王楠:在南极的秋季作业,面临的第一个外界挑战就是寒冷。4月上旬,南极还有白天和夜晚的区分,但是昼夜温差并不大。目前,我们位于南纬75度

而就在前不久,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进行了首个秋冬联合航次,大家是怎么在极寒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?

总台央视记者王楠:在南极的秋季作业,面临的第一个外界挑战就是寒冷。4月上旬,南极还有白天和夜晚的区分,但是昼夜温差并不大。目前,我们位于南纬75度罗斯海特拉诺瓦湾的附近,户外温度只有零下26℃,“雪龙2”号的船身仿佛穿上了一件“冰甲”。

这是今年1月,在南极的夏季考察队队员在艉甲板作业的画面,甲板上只有拖网带上来的海水,大部分地方都干干净净。这是今年4月,南极的秋季,艉甲板几乎被冰雪完全覆盖。

在艉甲板进行户外作业,队员们不仅要穿上保暖内衣、羽绒内胆、企鹅服、工作鞋,还要戴皮帽子和防风面罩。而风雪天是南极秋季的常客,队员们的面罩上也会结出不少冰霜。

每年3月到5月,是南极的秋季,海冰逐渐覆盖整个南大洋。在“雪龙2”号艉甲板的一次作业,就因为海面浮冰过多,遭遇了一次危机。

然而,过多的浮冰还是进入了拖网。队员们尝试多次下放,希望能甩开浮冰,但是始终无法摆脱。在回收时,金属网架甚至发生了变形,十三四米长的中层渔网出现了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场景。

在夏季,一般是先采集海水,再下放垂直网。然而在秋季,常规作业顺序彻底“失灵”。

“雪龙2”号实验室主任 夏寅月:现在就相当于顺序反了,我们首先开展垂直网作业,最后才开展CTD(多参数物理海洋观测系统)。等室温升上来以后,队员才可以正常采水。

4月初,采水系统出现了秋季以来的最大问题。

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张召儒:这是我们这个航次,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。海水的温度,最高也只能达到零下1.4摄氏度,这么低的温度,我们在之前都没有看到过。

为了解决设备结冰导致失灵的问题,队员们想了不少办法。可是意外防不胜防,采水系统在最后一个站位又闹了“小脾气”。

而对于捕捉不同类型浮游动物的各类网具来说,遭遇的则是另外的困难。

为了确保“雪龙2”号能顺利应对低温,“雪龙2”号对船舱内外都进行一系列的保温措施,在最大程度上,确保平稳完成航次任务。

据了解,此前国际上对南大洋的科考多集中于夏季,而秋季因气候恶劣导致数据匮乏。此次联合航次,首次系统研究了南极秋季生态系统。

据“雪龙2”号船长肖志民的介绍,“雪龙2”号首次在如此恶劣条件下,经受住了极端低温、强风、恶劣冰情的考验,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,进一步验证了其强大的科考能力和可靠性。

 
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
24小时热闻
今日推荐
浙ICP备2021030705号-9